Netflix 三体:大胆改编成就中庸之作 (含剧透)

将《三体》改编为影视作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影视化的难点,不仅在于书中涉及非常多的科学概念,而且支撑剧情发展和人物行为的动力实际来自科技进步和达尔文式的生存竞赛,而非戏剧冲突和人物复杂性。可以说,《三体》的文学魅力来源于高密度的智力刺激和科学美感,而这些元素是难以被视觉还原的。因此,影视化《三体》的创作者们需要仔细考量如何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剧情,而不会频繁地感到屏幕内外的脱节。

三月15日,我们在里尔 Series Mania 开幕式上抢先观看了即将于21日在奈飞 (Netflix) 上线的《三体》电视剧前两集 (共 8 集)。我会先将前两集的观影感受记录下来,后续几集观望后更新。

影展开幕式上的 Jess Hong 和 Malick Bauer

第 1、2 集

在奈飞版三体中,为了减轻观众的记忆负担,同时保证剧情节奏和信息密度,主创采用了两条叙事线索穿插推进、逐渐交替的方法。开始时,先穿插推进"红岸"和"史强调查科学家离奇死亡"(牛津)两条故事线,待红岸线走向逐渐清晰,观众已经大致理解叶文洁的行为动机时,让红岸线走弱、渐出,同时逐渐引入三体游戏故事线,与牛津线构成新的循环。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不会面临信息过载。他们自然跟随编剧设定好的路线理解剧情,同时欣赏赏心悦目的视觉震撼。随之而来的代价是原著中的智力刺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幼稚、缺乏美感的科学阐释。例如叶文洁向杨卫宁解释"太阳功率放大器"时的场景中,叶文洁的演示简单到让人不禁产生“就这……也能与三体星首先取得联系?”的怀疑,剧情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同时编剧没能成功将并行的故事线融为一体,给两条故事线之间带来叙事风格和主题上的错位感。在红岸线中,主创采用了暗色调叙事,压抑而沉重,写实而缓慢,在文革和冷战的历史背景下,试图刻划自然环境破坏、人性的狂热和绝望等主题。在这条线上,观众感到的是沉溺和窒息。即使对历史背景不了解的外国观众,也可以体会到叶文洁按下回应三体星按钮时的决绝。另一方面,牛津线的节奏紧凑,给人悬念叠生的悬疑和惊悚感。对观众来说,理解牛津线几乎不需要思考,因为类似的套路他们已经太过熟悉。几人组成的小队破获惊天大案的情节,至少从漫威系列电影和 Heroes 之后的美剧中就开始反复出现了。当然,这种套路不适合展开深刻的主题。

红岸线尾声阶段,三体游戏故事线逐渐展开。从第二集出现的几个游戏场景来看,主创似乎是希望用游戏里的残酷世界作为对牛津线的一种解释,用来向观众阐释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在加入了三体游戏之后选择自杀,即三体的世界里残酷的生存游戏和无法解开的三体难题让科学家陷入了精神绝望。这个改编与原著区别明显,可谓大胆。它有望弥补原著中一个较为致命的不合理设定:物理学家在强子对撞机给出混乱的结果之后陷入绝望,进而自我了断。在针对《三体》的书评中,读者对此早有质疑 1。而改编成游戏导致自杀的设定,使剧情明显合理多了。

后记

将一部影视与小说对比,即使两者是改编与被改编的关系,往往对其中一方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作为《三体》书迷,我在撰写评论的时候尽量排除“忠于原著”理念的干扰。但很多情 况下,评论奈飞版三体仍免不了提及原著。这是因为,原著实在是优缺点都过于突出的一部 小说。总体上看,奈飞版三体确实处理了小说中存在很多明显缺陷,但也磨去了原著中最独 到的特点。这是我评价奈飞版三体是一部中庸之作的主要原因,同时让我担心这部作品难逃 被淹没在竞争激烈的科幻美剧汪洋里的命运。毕竟,成本如此高昂的项目,如果收视不佳, 一定首当其冲被制作公司砍下。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幻迷,我还是期待更多、更大胆的改 编出现。

Footnotes